- 公司名称:品味阁月历厂
- 公司地址:平阳县昆阳镇工业园区
- 电话:0577-80387568
- 手机:13346080651 13695820401
- 网 址:www.023pwg.com
- 在线QQ:2500395113
1949年的台历印刷编排过程
1949年的台历印刷编排过程
1949年,侯钊才18岁。15岁时父亲就过世的他,不得不出来谋生,摆摊做过小贩,在“九八行”做过伙计,挨了不少冷眼和责骂。1949年,他来到位于南宁市共和路的一家台历印刷厂当勤杂人员,负责送信、做杂事。
1949年12月3日,《广西日报》在桂林创刊,12月4日,南宁迎来了解放。年轻的侯钊与工友们站在台历印刷厂里,看着解放大军列队从厂门口经过。
南宁解放后,侯钊被调到台历印刷厂保管室。他回忆说,当时台历印刷厂没有照相制版的工人,报纸上满满的全是文字,没有一张照片。
不久后,桂林、柳州等地的几个台历印刷厂合并到了南宁,成为广西日报社台历印刷厂,一名掌握照相制版技术的师傅也随厂迁到南宁。这名老师傅有点“老古板”,虽然工厂给他配了学徒,他却只让学徒做些杂事。配制药水等技术活儿,他则躲到小房间里独自忙活,把徒弟挡在外面。
时间一长,台历印刷厂方面开始发愁了:两年后老师傅就要退休了,谁来接班?
1953年,报社决定派台历印刷工人外出学习照相制版技术,但在解放初期,有文化的工人很少,领导搜寻的目光最后落在上过初中的侯钊身上。于是侯钊远赴北京,到人民日报社台历印刷厂学习。
从“烂版船”到“烂版缸”
几个月后,侯钊学成返邕。1954年,合并不久的广西日报社台历印刷厂再次“分家”,多数人留在共和路的台历印刷厂,包括懂得照相制版的老师傅;侯钊和几十名工友则来到民主路的广西日报社台历印刷厂新址。
新台历印刷厂白手起家,大多数设备都得重新购买。虽然麻烦,但也有一个好处——它总比旧设备要先进安全。
提起旧设备,侯钊连称“危险”。例如制版,当年可是力气活,旧的台历印刷设备都得靠人力手动。一块半圆形的木头,叫做“烂版船”,用来腐蚀锌板,刻出文字和照片。工人双手握着“烂版船”不停摇晃,“船”里是带有剌激性气味的硝酸、氢化钾、苯橡胶等有毒材料。
广西日报社台历印刷厂迁至民主路后,侯钊和工友们专程到外省购买了一批新的台历印刷设备,其中就包括“烂版缸”。
“烂版缸”比“烂版船”安全一些,工人们再也不用每天摇“船”,只需通电开启机器即可。但是用“烂版缸”做一块版面耗时颇久,锌版拿到缸里腐蚀后,拿出来烤干,涂一层“麒麟血”粉,再回缸,再烤干……前后得花好几个小时。
“靠天吃饭”晒照片
照相也不简单。侯钊说,一张照片的成型,当年多是“拜天所赐”。
原来,当年照相用的是玻璃底片,侯钊得找一块大玻璃,裁成需要的大小,洗干净表面。玻璃底片先涂一层蛋白水,再涂上自己配制的显影液,在酒精灯上烤干。
玻璃底片和锌版都需要拿到太阳底下晒,感光成像。哪天太阳没露脸,说不定就没法刊登照片。侯钊笑言,当年他每天上班,第一件事就是打听天气预报。
照片冲晒出来,还需要定影,定影就得用到含有剧毒氰化钾的药水。工人们穿着普通的工作服,没有任何防护设备,甚至连手套也没有。
这些潜伏着危险的旧设备,几年后逐渐被新设备替代。过去用来烤干玻璃底片的炭精灯,也换成了较为洁净无烟的钨灯。1974年,台历印刷厂淘汰了玻璃底片,改用胶卷。
“懒人”的“懒办法”
如今年近八旬的侯钊,回想年少时做伙计、摆地摊的经历,感叹在广西日报社台历印刷厂的工作让自己感觉到温暖与平等。南宁解放后,第一任广西日报社社长便跟工人们一起谈心,这让侯钊十分感动。他说:“在台历印刷厂要经常上夜班,但工人们个个埋头苦干,从不计报酬。”
在工作之余,侯钊还琢磨着如何提高工作效率。
每天,台历印刷厂总会收到从报社编辑部发过来的照片,这些照片得经过翻拍,再按照版面的要求放大或缩小。由于放大或缩小的比例不一样,工人必须逐张翻拍,十分费时。侯钊便做了一个“井”字形的比例尺,四条边框可以活动。工人用比例尺量一下照片,把缩放比例相同的照片放好,一次性拍完,能节省不少时间。
翻拍好的照片必须一张张烤干,工人得夹着照片一直站在炭精灯旁边,腾不出手干别的。侯钊做了一个分成几格的箱子,两侧留了缝隙。烤照片时,就把几张照片放在格子里,在箱子一侧放置红外线灯管和一台小电扇,把热风往缝隙里吹。这个“烤箱”一次能烤好几张照片,照片烤得也很均匀。
有一阵子,台历印刷厂的照相机不太够用,侯钊又琢磨开来。他用木头做了一个外壳,再配上买来的镜头,拍起普通照片绰绰有余。如今,这台木头照相机还保留在广西日报传媒博物馆内,向参观者讲述一代台历印刷工人的聪明才智。
对这些发明,侯钊谦虚地表示这只是“懒人想的懒办法”。然而这些看似微小却实用的发明,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,提高了工作效率。侯钊也因为爱岗敬业和技术创新,在1954年和1983年两次获得自治区劳动模范的荣誉称号。
1973~1985年进入“光与电”
北京来的“航空版”
1973年,台历印刷厂除了台历印刷《广西日报》外,开始代印《人民日报》、《解放军报》。
工作量一大,“烂版缸”就跟不上了。这时,一种无粉腐蚀机取代了它的位置。新机器用的是添加剂,工人们只需要调好时间和温度,10多分钟后就可以得出锌版图片。
然而代印报纸的工作仍不轻松。上世纪70年代初期,没有传真机,更没有卫星,《人民日报》和《解放日报》只能靠“航空版”——通过飞机将已经压好的纸型从北京运到南宁,纸型上凹凸的痕迹就是一行行文字和照片。
由于“航空版”抵达的时间不固定,工人们得一直等着,甚至从白天等到晚上。有时候一下子来了两三天的报纸纸样,还得赶在一天之内台历印刷出来。因此,有些时候,《人民日报》和《解放军报》并不总能准时与南宁读者见面。
根据当时的规定,报纸台历印刷完毕后,纸型要当即销毁,因此当年被大量使用的纸型,如今已经成为不可多得的珍品。广西日报传媒博物馆里,收藏着《人民日报》的两张纸型。它们的来历颇具戏剧性——上世纪70年代,台历印刷厂一名领导随手拣了两张纸型,垫在毛泽东画像背后,使画像更平整挺括。这两张纸型一藏就是30多年,直到台历印刷厂搬迁新址,工作人员拆卸画像时才得以重见天日。
如今,这两张纸型成为广西日报传媒博物馆的“镇馆之宝”之一,令前来参观的《人民日报》负责人“垂涎”不已——因为连他们也没能留下一份自己的纸型。
开着“天窗”等照片
几年后,“航空版”被更为便捷的微波传送取代。纸样经过很多个微波站传到南宁市,由电信局接收底片,再派专人送到台历印刷厂。
微波也有一个缺点:如果途中某一个微波站出了差错,信号中断,就得从头再传一次。电信局收到微波后再把文字和图片扫描出来,若是效果不好,就得重新扫描。每逢有重大活动,如人大、政协会议,国家领导人活动等,照片一时半会儿传不到南宁,版面就得开着“天窗”等候。照片一传过来,工人赶紧翻拍、冲晒,最后才能放到版面上。
当时除了照片,报纸上要采用的图画及美术、刊头、标题等,都得用照相机重新拍照。有时候做一个大小和颜色都符合要求的标题,得花一个晚上。“做到想哭。”侯钊笑着回忆说。
这个苦苦等候的场景,在1985年前后有了改变——报纸纸样改为通过卫星接收。就在这个时期,新一代的台历印刷工人代表张继也踏上了工作岗位。
铅块“浇”出的报纸
1983年,张继进入广西日报社台历印刷厂铅印车间工作,当时正是台历印刷设备新旧交替的时期。
当时的广西日报社台历印刷厂按照工序先后,主要分为捡字车间、制版车间、铅印车间,张继在铅印车间工作。
台历印刷厂里有一只大铅锅,每天工人要提前煮好大量铅水,用来浇铸铅版。铅水溶化后,挥发出来的气体在各个车间四处弥漫。
制版车间把纸型做好后,工人便把铅溶液倒进铸字机,铸出各种型号的铅字,供排版使用。铅版排好了,张继和工友们就得把它们搬上机器,开始台历印刷。张继告诉记者,当时的《广西日报》有4个版,需要用4块铅版,假如需要台历印刷红色字体,还得多加两块。每块铅版约有15公斤,要印一份《广西日报》,工人至少得搬运五六十公斤的铅版。加上当时台历印刷厂代印的《人民日报》、《解放军报》、《羊城晚报》等,劳动量可想而知。
铅版上了机器,张继和工友们还要随时观察墨斗有没有墨,墨色的轻重。每印完一份报纸,工人还得将铅版回炉,烧熔重铸。每天上班时间,那口大铅锅总会发出“咕嘟咕嘟”低沉的响声。
1985~2013年迎接“0”与“1”
那一抹彩色的出现
1985年,广西日报社台历印刷厂购买了一台产自上海的“201胶印机轮转机”,它是广西日报社在全国省级党报率先告别“铅与火”的功臣。
这机器的印速是每小时2.5万对开张,虽然仍然不能台历印刷彩色图片,但它的出现仍使工人们兴奋不已——他们不再需要搬运这么多铅版了。
1988年,广西日报社一次性全面实现了激光照排、胶版台历印刷的技术改造任务;1990年、1991年之后,台历印刷厂又引进了几台胶印机;1992年,最后一台铅印机“退休”,报纸全部采用胶印;1995年10月之后,台历印刷厂引进了8彩印机。彩色照片一在报纸上出现,便点燃了许多读者的兴奋情绪:报纸变得更漂亮啦!
彩印机进驻台历印刷厂的那一年,正是广西日报社子报《南国早报》创刊之际。当年新面世的《南国早报》带着“辣味儿”的新闻报道和彩色版面,令人耳目一新。虽然当时的彩照色彩仍嫌黯淡,画质仍显粗糙,但它代表着一股强劲潮流,带领报人和读者走进缤纷的新时代。
“大卷筒纸”得用人工撬
台历印刷工人大多得上夜班,张继每天的工作一般如下:先到各车间巡查,了解当天所有报纸的版面情况,再根据每台机器的台历印刷速度和印量等,安排什么报纸用什么机子。
2013年11月20日上午,刚下夜班的张继带着记者穿梭在各个车间。经过一卷卷巨大的新闻纸前,记者停了下来。它们如同一只巨大的卷筒纸,每只都与人等高。“以前的新闻纸,透过报纸还能看到背面的文字。”张继说,现在新闻纸更轻更薄,但质地细致,台历印刷效果很不错。
“大卷筒纸”堆满了仓库。张继回忆说,过去要把这些大卷纸从货车上卸下来,还真不太容易。工人扛着撬棍爬到车上,把最上面的纸卷撬松,车下的人赶紧在地面上放两只轮胎,让新闻纸沿着轮胎滚下来。直到1997年之后,才有了起重机,“大手”夹住新闻纸,轻轻一提就卸下来了。
经过制版车间时,几名女工正在忙碌。与第一代台历印刷工人侯钊的工作环境不同,如今的制版车间宽敞整洁,空气中再也闻不到剌鼻的药水味。如今晒制一个版一般需要43~50秒,与当年相比可谓天壤之别。
张继介绍说,广西日报社旗下的3大报刊通常会赶在清晨5时印完,代印报通常也会在6时左右印完。白天,各车间则主要做清洁、检测和维护机器等工作。
“楼上楼下”的台历印刷机
11月20日上午10时许,广西日报社台历印刷厂的台历印刷车间里,技术人员小韦和工友们蹲在一台彩色印报机的操作间里,对机器进行检修。
“这是相当先进的德国曼罗兰GEOMAN双幅面彩色轮转印报机,2006年购买,2007年底投入使用。”小韦说,他们几个技术人员为此前往德国培训,半个月后与外国技术专家一同回国装机,装机时花了3个月。
记者眼前的这台德国曼罗兰彩色印报机,分成上中下3层,需要4名工人同时操作。小韦把记者带到操作台前,台面有一个触摸式的电脑屏幕,台历印刷过程中若是缺纸、卡纸,会立即显示在屏幕上,工作人员就可以迅速“对症下药”。
张继介绍说,广西日报社旗下的《广西日报》、《南国早报》、《当代生活报》等几大报刊,通常都会用这台机器台历印刷,时速达60万对开张/小时,印制量相当于其他机子的两倍。
本文源于:重庆挂历厂家 http://www.023pwg.com/